食品中8-羥基喹啉的殘留量檢測:熒光分光光度法與色譜法對比
發表時間:2025-09-238-羥基喹啉是一種兼具螯合性與抗菌性的有機化合物,曾在食品工業中用于果蔬保鮮、金屬離子去除(如食品加工設備除垢),但因其具有潛在毒性(長期攝入可能損傷肝臟、腎臟),多國已對其在食品中的殘留量設定嚴格限值(如中國、歐盟規定部分食品中殘留量需≤0.05mg/kg)。準確檢測食品中8-羥基喹啉的殘留量,需依賴高靈敏度、高特異性的分析方法。目前主流檢測技術為熒光分光光度法與色譜法(含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、高效液相色譜-質譜聯用法HPLC-MS/MS),二者在原理、操作流程、性能指標及適用場景上存在顯著差異,需結合檢測需求(如靈敏度、效率、成本)選擇適配方法。
一、兩種檢測方法的核心原理與操作流程
要對比兩種方法的優劣,需先明確其檢測原理與核心操作步驟,這是決定方法性能的基礎。
(一)熒光分光光度法:基于物質的熒光特性
8-羥基喹啉分子結構中含有共軛雙鍵與羥基(-OH)、氮雜環,在特定波長激發下(激發波長約365nm)能發射強熒光(發射波長約510nm),且熒光強度在一定濃度范圍內與它的含量呈線性關系 —— 這是熒光分光光度法的核心原理,其操作流程可分為“樣品前處理”與“熒光檢測”兩步:
樣品前處理:
提取:根據食品基質(如果蔬、肉類、液體食品)選擇適配溶劑(如乙醇-水溶液、乙酸乙酯),通過超聲提取(30-60分鐘)或振蕩提取(2-4小時),將食品中的8-羥基喹啉轉移至提取液中;
凈化:若食品基質復雜(如含大量油脂、色素的肉類、果醬),需通過液液分配(如用石油醚去除油脂)或固相萃取(SPE,選用C18固相萃取柱)去除雜質,避免基質干擾熒光信號;
定容:將凈化后的提取液用流動相(如甲醇-水)定容至特定體積(如10mL),過0.22μm濾膜后待測。
熒光檢測:
儀器校準:用8-羥基喹啉標準溶液(濃度0.01-1.0mg/L)繪制標準曲線,確定熒光強度與濃度的線性關系(相關系數R²需≥0.999);
樣品檢測:將待測液注入熒光分光光度計,設定激發波長365nm、發射波長510nm,測定其熒光強度,結合標準曲線計算樣品中8-羥基喹啉的殘留量。
該方法的核心優勢是“原理簡單、檢測速度快”,但依賴8-羥基喹啉自身的熒光特性,易受基質中其他熒光物質(如維生素、色素)干擾。
(二)色譜法:基于物質的分離與特異性檢測
色譜法的核心是“先分離、后檢測”,通過色譜柱將8-羥基喹啉與食品基質中的雜質分離,再結合檢測器(紫外檢測器、質譜檢測器)實現特異性定量,主流技術為高效液相色譜法(HPLC-UV) 與高效液相色譜-質譜聯用法(HPLC-MS/MS),操作流程如下:
HPLC-UV法:
樣品前處理:與熒光分光光度法類似,需通過提取(如乙腈提取)、凈化(SPE柱凈化)去除雜質,但對凈化精度要求更高(需避免雜質與8-羥基喹啉在色譜柱上共洗脫);
色譜分離:選用C18反相色譜柱(如250mm×4.6mm,5μm),以甲醇-0.1% 磷酸水溶液為流動相(梯度洗脫,如甲醇比例從50%升至90%),柱溫30℃,流速1.0mL/min,將 8-羥基喹啉與雜質分離;
紫外檢測:8-羥基喹啉在243nm或348nm 處有特征吸收峰,通過紫外檢測器測定其峰面積,結合標準曲線(濃度0.05-5.0mg/L)計算殘留量。
HPLC-MS/MS法:
樣品前處理:更強調“高凈化度”,通常采用固相萃取(如MCX固相萃取柱)或QuEChERS方法(快速、簡便、廉價、有效、穩定、安全),減少基質對質譜檢測器的污染;
色譜分離:選用窄徑C18柱(如150mm×2.1mm,3μm),以乙腈-0.1%甲酸水溶液為流動相(梯度洗脫),提高分離效率;
質譜檢測:通過電噴霧電離源(ESI)將8-羥基喹啉離子化,選擇特征母離子(如m/z 146.1,8-羥基喹啉分子離子峰)與子離子(如 m/z 118.1、91.1)進行多反應監測(MRM),基于子離子的峰面積定量 —— 質譜的“多離子監測”特性可有效排除雜質干擾,特異性遠高于紫外檢測。
二、兩種方法的核心性能指標對比
檢測方法的優劣需通過 “靈敏度、特異性、準確性、精密度、適用范圍” 等核心性能指標衡量,二者在這些維度的差異直接決定其適用場景。
(一)靈敏度:色譜法(尤其HPLC-MS/MS)顯著更優
靈敏度通常以“檢出限(LOD)”與“定量限(LOQ)”衡量,LOD越低、LOQ越小,方法越能檢測低濃度殘留:
熒光分光光度法:受熒光干擾與儀器分辨率限制,LOD通常為0.02-0.05mg/kg,LOQ為0.05-0.1mg/kg,僅能滿足“殘留量≥0.05mg/kg” 的檢測需求(如部分食品的限值標準),但無法檢測更低濃度(如0.01mg/kg)的殘留;
HPLC-UV法:通過色譜分離減少干擾,LOD降至0.01-0.02mg/kg,LOQ為0.03-0.05 mg/kg,可滿足多數食品的限值要求;
HPLC-MS/MS法:質譜的“離子特異性檢測”使其靈敏度大幅提升,LOD可達0.001-0.005mg/kg,LOQ為0.003-0.01mg/kg,能滿足嚴格的殘留標準(如嬰幼兒食品、出口食品中0.005mg/kg的限值)。
例如,檢測果蔬中8-羥基喹啉殘留時,熒光分光光度法可能漏檢“殘留量0.03mg/kg”的樣品,而 HPLC-MS/MS可準確定量該濃度,避免誤判。
(二)特異性:色譜法抗干擾能力更強
特異性指方法“準確識別目標物質,不受雜質干擾”的能力,核心取決于“是否能有效分離目標物與雜質”:
熒光分光光度法:依賴8-羥基喹啉的熒光特性,但食品中的維生素B2、葉綠素、類胡蘿卜素等物質也會在365nm激發下發射熒光,易與它的熒光信號重疊,導致“假陽性”或“結果偏高”,例如,檢測菠菜、胡蘿卜等富含色素的食品時,即使樣品中無8-羥基喹啉,也可能因色素熒光出現“陽性信號”,需通過復雜的凈化步驟(如多次液液分配)降低干擾,但仍無法完全消除;
HPLC-UV法:通過色譜柱分離,8-羥基喹啉與雜質在不同時間洗脫,可避免“共熒光干擾”,但部分雜質可能在243nm或348nm處有吸收峰,若與它的保留時間接近,仍可能導致干擾(如檢測肉類時,油脂氧化產物可能在243nm處有吸收);
HPLC-MS/MS法:通過“保留時間+母離子+子離子”三重驗證(如8-羥基喹啉的保留時間為8.5分鐘,母離子m/z 146.1,子離子m/z 118.1),僅當三者均匹配時才判定為陽性,完全排除雜質干擾,例如,檢測果醬時,即使有色素在8.5分鐘左右洗脫,其母離子與子離子也與8-羥基喹啉不同,不會影響結果,特異性幾乎無懈可擊。
(三)準確性與精密度:色譜法更穩定可靠
準確性以“回收率”衡量(添加已知濃度的標準品,檢測結果與添加量的比值,通常要求80%-120%),精密度以“相對標準偏差(RSD)”衡量(多次平行檢測結果的波動,通常要求 RSD≤10%):
熒光分光光度法:受基質干擾影響,回收率波動較大(如檢測果蔬時回收率70%-130%,RSD 8%-15%),尤其在低濃度添加(如0.05mg/kg)時,回收率可能低于80%,準確性難以保證;
HPLC-UV法:色譜分離減少干擾,回收率穩定在 85%-115%,RSD 5%-10%,滿足常規檢測需求;
HPLC-MS/MS法:高特異性與高靈敏度使其回收率與精密度至優,回收率88%-112%,RSD 2%-5%,即使在低濃度添加(如0.005mg/kg)時,仍能保持穩定,適合作為“確證方法”(如陽性樣品的復檢)。
例如,向蘋果樣品中添加0.01mg/kg 的8-羥基喹啉標準品,熒光分光光度法的檢測結果可能為 0.008-0.013mg/kg(RSD 12%),而HPLC-MS/MS的結果為0.0095-0.0105mg/kg(RSD 3%),穩定性顯著更優。
(四)操作復雜度與成本:熒光分光光度法更簡便經濟
操作復雜度與成本直接影響方法的“實用性”,尤其對基層實驗室或批量檢測場景:
熒光分光光度法:
操作復雜度:前處理步驟較簡單(無需復雜的色譜梯度洗脫),檢測過程僅需設定激發/發射波長,單次檢測時間≤10分鐘,操作人員培訓周期短(1-2周即可熟練操作);
設備成本:熒光分光光度計價格較低(約5-15萬元),維護成本低(無需更換色譜柱、流動相),適合預算有限的實驗室。
色譜法:
操作復雜度:HPLC-UV法需優化色譜條件(流動相比例、柱溫、流速),單次檢測時間20-30分鐘;HPLC-MS/MS法操作更復雜,需優化質譜參數(離子源溫度、噴霧電壓、碰撞能量),前處理要求更高(如QuEChERS方法需嚴格控制試劑用量),操作人員需專業培訓(3-6個月),且質譜儀需定期維護(如更換離子源、清洗錐孔);
設備成本:HPLC-UV儀價格約15-30萬元,HPLC-MS/MS儀價格高達100-300萬元,且流動相(如甲醇、乙腈)、固相萃取柱、色譜柱等耗材成本較高(單次檢測耗材成本約50-100元,是熒光法的5-10倍)。
(五)適用范圍:色譜法適配更廣泛的食品基質
不同食品基質(如液體食品、固體食品、高脂肪食品)的干擾程度不同,方法的適配性也不同:
熒光分光光度法:僅適用于“基質簡單、干擾少”的食品,如純凈水、透明果汁、白肉(如雞肉、魚肉),對高脂肪(如豬肉、奶酪)、高色素(如菠菜、果醬)、高纖維(如芹菜、全麥食品)的基質,干擾嚴重,檢測結果不可靠;
HPLC-UV法:適配多數食品基質(如果蔬、肉類、液體食品),但對高脂肪、高色素基質仍需復雜的前處理(如多次凈化),否則易污染色譜柱或影響檢測結果;
HPLC-MS/MS法:幾乎適配所有食品基質,包括高脂肪(如黃油)、高色素(如桑葚果醬)、高鹽分(如醬油)食品,通過優化前處理(如QuEChERS、固相萃取)即可有效去除干擾,是目前適用范圍非常廣的方法。
三、兩種方法的適用場景選擇建議
結合上述對比,需根據“檢測需求、實驗室條件、食品基質”選擇適配方法,避免“過度檢測”或“檢測不足”:
(一)熒光分光光度法:適合基層篩查與簡單基質檢測
適用場景:
基層食品監管實驗室的“快速篩查”(如農貿市場果蔬抽檢),需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樣品檢測,且殘留限值要求不嚴格(≥0.05mg/kg);
食品生產企業的“內部質量控制”(如檢測自身生產的透明果汁、純凈水),基質簡單、干擾少,無需高精度確證;
預算有限、無色譜儀的實驗室,需以低成本實現基礎殘留檢測。
注意事項:檢測高干擾基質(如色素豐富、高脂肪食品)時,需增加凈化步驟(如固相萃取),并通過“空白實驗”(檢測不含8-羥基喹啉的空白樣品)驗證是否存在干擾,避免假陽性。
(二)色譜法:適合精準檢測與確證
HPLC-UV 法:
適用場景:食品檢測機構的“常規定量檢測”(如檢測果蔬、肉類中8-羥基喹啉殘留,限值0.01-0.05mg/kg),需兼顧準確性與成本,且實驗室有一定的色譜操作基礎;
優勢:較熒光法更準確,較質譜法更經濟,適合批量檢測(如每天檢測50-100個樣品)。
HPLC-MS/MS法:
適用場景:
嚴格殘留標準的檢測(如嬰幼兒食品、出口食品,限值≤0.01mg/kg),需高靈敏度與高特異性;
陽性樣品的“確證檢測”(如熒光法或HPLC-UV法檢出陽性后,用 HPLC-MS/MS復檢,避免誤判);
復雜基質(如高脂肪、高色素食品)的檢測,需完全排除干擾;
優勢:結果可靠,可作為仲裁方法(如貿易糾紛中的檢測依據),但成本較高,適合有條件的大型實驗室或權威檢測機構。
食品中8-羥基喹啉的殘留量檢測,需在“靈敏度、特異性、成本、效率”之間權衡選擇方法:
熒光分光光度法以“操作簡便、成本低、速度快”為優勢,適合基層實驗室的簡單基質快速篩查,但受干擾影響,準確性與靈敏度有限,不適用于復雜基質或嚴格限值檢測;
HPLC-UV法平衡“準確性與成本”,適合常規基質的定量檢測,滿足多數食品的限值要求,是目前應用較廣的方法;
HPLC-MS/MS法以“高靈敏度、高特異性、高穩定性”為核心優勢,適合復雜基質、嚴格限值及確證檢測,是未來高精度檢測的主流方向,但設備與操作成本較高。
實際應用中,可采用“三級檢測策略”:先用熒光分光光度法進行快速篩查(排除大量陰性樣品),篩查陽性的樣品用HPLC-UV法復檢,復檢陽性的樣品再用HPLC-MS/MS法確證,既保證檢測效率,又確保結果準確可靠。
本文來源于黃驊市信諾立興精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http://www.sdbest.com.cn/